首页 资讯 正文

邂逅古浪!美食美景非遗共绘文旅盛宴

体育正文 104 0

邂逅古浪!美食美景非遗共绘文旅盛宴

邂逅古浪!美食美景非遗共绘文旅盛宴

西起新疆、东至黑龙江,昔日横跨(héngkuà)大半个中国的(de)万里风沙(fēngshā)线,如今筑起牢固的“绿色长城”:瞧(qiáo),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了“绿围脖”、科尔沁沙地正重现草原风光、黄河“几字弯”逐渐展现“金沙蓝海绿洲”的美丽画卷…… 播种绿意40余载,中国的(de)西北(xīběi)、华北、东北大地上,“三北”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(以下简称“‘三北’工程”)重点治理区实现(shíxiàn)了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转变。 每年(měinián)的6月17日是“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”。本期我们走进“三北(sānběi)”工程区,共同感受这“绿富同兴”的壮美画卷。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风光。新华社发(fā)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(shàngjié) 王冰雅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婧 6月的风掠过祁连山脉,河西走廊上的连绵(liánmián)沙丘已被片片新绿覆盖。 甘肃武威市扼守河西走廊东(dōng)大门,是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夹击下的(de)生态(shēngtài)要塞,也是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和河西走廊—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。 “南护水源、中保(zhōngbǎo)绿洲、北固风沙。”武威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杨昆山介绍,近年来(jìnniánlái),武威市全力推进复绿固沙、绿洲扩容和锁边防护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治理重点风沙口268个、风沙线490公里、沙化土地1111万亩,推动全市风沙线整体回退(huítuì)10至30公里,荒漠化程度实现(shíxiàn)从(cóng)“极重度”到“中轻度”的历史性转变。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,有着怎样的坚守和(hé)努力? 三代人(sāndàirén)接力鏖战,染绿三十万亩沙海 站在一棵超过40年树龄的白榆树旁,八步沙林场副场长(chǎngzhǎng)、二代治沙人贺中强指着脚下的土地说:“50年前这里只有(zhǐyǒu)黄沙,现在梭梭、花棒、柠条、沙木蓼、榆树都(dōu)在这里扎了根。” 八步沙,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,是武威市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。20世纪60至70年代(niándài),这里寸草不生,沙丘以每年7.5米的速度(sùdù)向西南方移动,威胁(wēixié)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。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(kāishǐ),土门镇(zhèn)6名村民挺进八步沙,靠着几把铁锹、一头毛驴、一辆架子车开始治沙造林。 治沙靠的(de)不仅仅是决心。“六老汉”摸索(mōsuǒ)总结出了“草方格固沙、灌木定沙、乔木锁沙”的科学经验。“先用稻草方格固定沙丘,在格中栽植梭梭(suōsuō)等灌木,待腐草成肥后补植抗旱乔木,形成天然(tiānrán)降水滋养的立体屏障(píngzhàng)。”古浪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连魁说,“这种‘乔灌草’结合的方式,充分利用天然降水,形成完整的防护屏障,能将沙地牢牢(láoláo)锁住。” 经过“六老汉(lǎohàn)”三代人的努力,共完成(wánchéng)治沙造林30多万亩,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、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(fángfēnggùshā)绿色(lǜsè)长廊,昔日风沙遍野的八步沙涌现出了7.5万亩的绿洲,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达70%以上。 绿色(lǜsè)奇迹的背后,离不开科技支撑。在4月结束的压沙植树工作中,由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制的手扶(shǒufú)式沙障机再立新功,借助这一不断改良的机械,压沙效率持续提高。贺中强告诉记者:“原来靠人力,一人一天最多只能压沙一亩地(dì),现在(xiànzài)使用(shǐyòng)机器,熟练工一天就能完成五到六亩地。” 林场(línchǎng)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在林场内操作着无人机:“我最近考上了无人机驾照,以前要开车跑(pǎo)一天的巡护(xúnhù)工作,现在用无人机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。” 技术在进步、装备在更新,但不变的是“六老汉”困难面前(miànqián)不低头(dītóu)、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。而这种精神已经融入武威生态治理的血脉中,激励着新一代治沙人在风沙线上(xiànshàng)续写绿色传奇。 新疆柯柯牙(kēkēyá)景色。新华社发 三道防线织密(zhīmì)防护网,逼退两大沙漠合拢 走进民勤县收成镇兴隆村义务植树基地,2100多亩的(de)土地上,80多万棵梭梭树正舒展新绿。但与以往(yǐwǎng)不同的是,这片绿,是由来自全国(quánguó)各地的志愿者们种下的。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,三面都被沙漠包围,曾因风沙肆虐、荒漠化占(zhàn)比超90%,而被预言“10年内(niánnèi)彻底消失”。民勤儿女经过40余年的不懈努力,实现了从“沙进人退”到(dào)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转变(zhuǎnbiàn)。 今年3月,民勤县土生土长的95后小伙仲麟发起了(le)“请到民勤种棵树”公益活动。没想到,借力综艺节目(zōngyìjiémù)和(hé)互联网热度,活动吸引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。他们抡起铁锹加入治沙大军,一待(yīdài)就是一两个月。 志愿者们的热情也感染着热情淳朴的民勤人。他们腾出(téngchū)宾馆酒店,组织送餐队伍(duìwǔ),感谢着志愿者们的付出。截至目前,“请到民勤种棵树”公益活动吸引了4.1万名志愿者参与,共栽种下152万多棵沙生植物(zhíwù),治沙(zhìshā)面积达4500亩。 吸引(xīyǐn)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(zhìshā),是民勤县的一大创举。近几年,借助“互联网+防沙治沙”新模式,民勤县累计建成公益林基地46个,吸引志愿者义务治沙造林(zàolín)11万亩。 其中,“四方墩”公益治沙造林基地最大,治理面积达6万多亩。走进基地,平坦的梭梭林中一个高大的沙丘吸引了记者的目光。主导建设(jiànshè)的返乡青年(nián)马俊河说:“这是(zhèshì)民勤县最大的沙丘,2016年到2020年,这个沙丘南移了30米,2020年我们重铺草方格沙障,结合梭梭种植(zhòngzhí),这个沙丘终于被(bèi)固定下来。” 一部民勤志,半部治沙史。民勤县林草局(líncǎojú)负责人介绍:“我们分别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(nányuán)和腾格里沙漠西缘建设防风固沙锁边林草带,在绿洲边缘建设防风固沙控尘林草带,通过(tōngguò)三道防线(fángxiàn)外阻流沙入侵、中固沙丘移动、内控粉尘扩散,收到了良好效果。” 5月底,民勤县(mínqínxiàn)宣布,总长380公里(gōnglǐ)的环绿洲锁边防护林带(líndài)闭环围合(wéihé)。这条总面积(miànjī)215万亩、宽1到20公里不等的锁边林带,构筑起民勤内部绿洲居民生产、生活的一道防线。正是这条弧形绿带,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隔开,逼退了它们的合拢。截至目前,民勤县累计完成工程治沙130万亩,封沙育林草325万亩,人工造林(zàolín)保存面积达261万亩,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“双缩减”。 在甘肃古浪县(gǔlàngxiàn)八步沙林场麻黄塘沙区(shāqū),治沙工人用草方格压沙。新华社发 三个空间综合利用,光伏(guāngfú)治沙双丰收 距凉州城区30公里(gōnglǐ),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内,排列成行的光伏发电板向腾格里沙漠(ténggélǐshāmò)深处(shēnchù)延伸。在这里(zhèlǐ),蓝色的光伏板不仅是清洁能源的生产者,还是抵御风沙的“钢铁卫士”。板下,一簇簇(yīcùcù)四翅滨藜长势喜人;板间,散养的羊群悠闲吃草,构成一幅“蓝绿交织”的生态画卷。 九墩滩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,常年受(shòu)风沙侵扰。采用传统的造林治沙、沙障压沙等方式虽然(suīrán)能缓解风沙危害,但难以解决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。从2021年开始,凉州区抢抓国家(guójiā)打造河西地区千万千瓦级大型风光电基地战略机遇,摸索出了“板上发电、板间养殖、板下种植”的新模式,实现生态与经济、治沙与致富(zhìfù)共赢(gòngyíng)。 也是从那一年开始,华电50万千瓦、三峡能源(néngyuán)20万千瓦、特变电工15万千瓦等光伏(guāngfú)治沙项目接续破土动工,让九墩滩开启(kāiqǐ)了“向光而行”的转型之路。 “目前园区在建及建成项目总装机容量850万千瓦,已(yǐ)并网160万千瓦,去年发电量18.75亿千瓦时。”甘肃武威园区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克伟说,项目实施的同时已累计完成光伏治沙7.26万亩(wànmǔ),待(dài)园区建成后(hòu),可完成光伏治沙50万亩,占凉州区沙漠面积(miànjī)的18.38%。 在实施的过程中,凉州区还摸索出了两种不同的光伏治沙模式。张克伟介绍,一种是固定支架光伏模式,在光伏板间设置草方格沙障(shāzhàng),根据板间距(jiānjù)栽植单排或双排梭梭、花棒等灌木,空地播种沙蒿、沙米等沙生植物,增加(zēngjiā)植被覆盖度,保护地表不被风蚀;另一种是高架立体光伏模式,利用高架立体光伏板下3到4米的空间,种植高蛋白牧草四翅滨藜并(bìng)嫁接药材肉苁蓉,配套散养鸡、羊等禽畜吃草除虫,实现“产业多层化(huà)、生态多样化(duōyànghuà)、效益多元化(duōyuánhuà)”的多赢目标。 从八步沙“六老汉”三代接力,到民勤青年(qīngnián)带动社会力量参与治沙,再到凉州区光伏治沙的“蓝绿交响”,武威人用智慧和(hé)坚韧筑起了一道道绿色(lǜsè)屏障,更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人们心里扎根、发芽…… 内蒙古阿拉善盟在(zài)治沙过程中使用无人机调运稻草。新华社发 广袤的“三北(sānběi)”工程(gōngchéng)区,一场科技与沙地的持久战正在激烈进行。一大批落地推广的新品种、新材料(cáiliào)、新装备、新技术、新模式,为助力打赢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提供了新动能。 仲夏时节(shíjié),位于黄河“几字弯”顶端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(línhéqū)新华林场绿浪(lǜlàng)翻滚,满目葱茏。2023年6月至今,歼灭5000亩沙地,栽植植被(zhíbèi)265万株,建成全国防沙治沙试点林场,林草覆盖率由2023年的65%增长到88%……新华林场能取得这样(zhèyàng)的成绩,离不开中国林科院的科技助力。 近年来,来自中国林(lín)科院的科技特派队下沉(xiàchén)一线、承包地块,聚焦“三北”地区水资源承载力(chéngzàilì)、退化林修复、风沙口治理等关键核心问题开展科技攻关,以科技全面支撑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。 在内蒙古(nèiménggǔ)磴口(dèngkǒu),一台(tái)台治沙机械在沙漠中穿梭作业。手扶式沙障机、双工位(gōngwèi)网膜沙障铺设机、网式沙障铺设机、灌草种子喷播机等先进治沙机械装备,降低了人工成本(réngōngchéngběn),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。据悉,机械化治沙已在内蒙古、甘肃、新疆等沙化严重区域广泛应用,累计治理沙化土地超34万亩。 中国林科院研究员(yánjiūyuán)周建波介绍,目前“三北”工程机械治沙造林比例近50%。“以(yǐ)机械化为核心的先进实用技术(shíyòngjìshù),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,助力打好‘三北’工程攻坚战,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(shēngtài)安全屏障提供硬核支撑。”周建波说。 在科尔沁(kēěrqìn)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片区,中国林科院生态所科研团队(tuánduì)成功绘制出我国首张东部(dōngbù)沙地温带稀树草原分布图,首次提出我国东部沙地治理应(yīng)遵循“二六二”格局,即木本植物19%、草本植物61%、裸沙20%,为科尔沁、浑善达克沙地生态修复(xiūfù)找到了“定沙神针”。 组织(zǔzhī)专家开展资源本底(běndǐ)调查,发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报告,创新提出打造“三北”地区(dìqū)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示范区的(de)可持续发展路径建议报告……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提供的技术支持,如今正在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 从宁夏中卫的“干字杵”植苗工具,到新疆民丰县的智能机器人,再到内蒙古沙漠(shāmò)中轰鸣的立体(lìtǐ)固沙(gùshā)车,科技的力量织就的“大网”正(zhèng)将流动的沙丘锁入绿色屏障。在科技之力的加持下,茫茫沙海正变为茵茵绿洲。 辽宁彰武县德力格尔(délìgéěr)景区风光。新华社发 荒漠化防治经验走向世界(zǒuxiàngshìjiè)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荒漠化(huāngmòhuà)危害最(zuì)严重的国家之一。自1994年签署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》(以下简称《公约》)以来,我国积极(jījí)履行《公约》。 中国林科院一直承担着我国履行《公约》的相关科技支撑(zhīchēng)工作:积极支撑“一带一路”科技合作,健全中阿中心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;筹建(chóujiàn)专家委员会和中阿荒漠化治理网络(wǎngluò),推进与非洲共同发展“绿色长城”伙伴关系;牵头承担支持蒙古国“种植十亿棵树(shù)”计划暨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准备(zhǔnbèi)性技术研究任务等。 多年来,一大批中国科学家(kēxuéjiā)代表,长期参与(cānyù)科技治沙工作,服务荒漠化公约履约工作,既向国际社会展示(zhǎnshì)了我国荒漠化防治成效,也向全球推介荒漠化防治“中国经验”。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、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就是其中之一。在他看来,依靠防沙(fángshā)治沙(zhìshā)新技术新成就,科学、系统、综合的中国防沙治沙经验正在走向(zǒuxiàng)全球。 “在(zài)科学治沙的同时,我们还要(háiyào)进一步讲好中国治沙故事,向世界各国生动展示防沙治沙的中国方案、中国智慧。”卢琦说。 (项目统筹:光明日报记者 陈(chén)海波、张胜) 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(nián)06月17日 07版) 来源(láiyuán)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
邂逅古浪!美食美景非遗共绘文旅盛宴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