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人艺73周年院庆探讨“艺术+科技”
北京人艺73周年院庆探讨“艺术+科技”
北京人艺73周年院庆探讨“艺术+科技”
《一日顶流》剧照。 北京日报记者(jìzhě) 方非摄
12日,北京人艺建院73周年当天,菊隐剧场中的《万家灯火》剧本朗读成为(chéngwéi)打开一系列(yīxìliè)活动的钥匙——这部由(yóu)宋丹丹、杨立新等著名演员首演于2002年的作品,如今成为青年演员培训计划的“练兵场”,在往日与当下(dāngxià)的交汇中,“戏‘聚’人艺”的主线开始串联(chuànlián)丰富的艺术体验。
在线下空间,包括菊隐剧场在内(zàinèi),北京人艺5座(zuò)剧场同步(tóngbù)联动。午后的《万家灯火》剧本朗读结束后,晚上(wǎnshàng)19时30分,首都剧场、人艺实验剧场、北京国际戏剧中心·曹禺剧场及人艺小剧场同时敲响开演钟声,《张居正》《哈姆雷特》《洋麻将》《一日顶流》4台作品(zuòpǐn)一戏一格,各有看点。
在(zài)“云端”之上,长达近8小时的直播“马拉松”延续至深夜(shēnyè),除了向更多观众展现《万家灯火》剧本朗读(lǎngdú)的构思与演员的基本(jīběn)功底,两场关于(guānyú)戏剧电影、剧目创作的主题沙龙邀请冯远征、唐烨、杨佳音做客,说说台前幕后的心里话(xīnlǐhuà)。好戏也未缺席线上,夜间,1988年版《天下第一楼》伴着福聚德里迎来送往的鼎沸人声开播,展现了它常演不衰的巨大魅力。
线上直播间的评论区里,常有山南海北的网友留言想亲身走进北京人艺的剧场,看一台(yītái)原汁原味的话剧(huàjù)。“我们必须得(dé)承认,一场演出容纳的观众是有限的。”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说,在推动演艺资源触及更多观众的层面,传播技术的力量不容小觑。冯远征透露,目前,人艺“话剧姓话”的典范(diǎnfàn)之作《哗变》以及《正红旗(hóngqí)下》《张居正(zhāngjūzhèng)》两部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烙印的作品都在拍摄高清戏剧电影。
“中国的戏剧电影应该是什么样的?我们正在(zài)摸索。”冯远征觉得,理想(lǐxiǎng)中的戏剧电影既(jì)非纯粹的舞台纪实,也(yě)不该是完全剔除舞台要素的电影。“我们在以很严苛的标准来对待戏剧电影的制作,《正红旗下》光是剪片子就剪了半年多。”冯远征说(shuō)。科技(kējì)与艺术的融合发展是当代的热门话题,但北京人艺对科技的应用(yòng)向来审慎,直到2019年的《杜甫》,多媒体影像才真正融入人艺的舞台,直到刚刚首演的《一日顶流》,人艺才终于用上了LED屏作背景。
“戏剧就是(shì)戏剧,我们想让科技真正赋能戏剧,而不是(búshì)为了概念而做概念。”这两年,冯远征常被问及AI与艺术创作的(de)关系,他试过用AI写剧本(jùběn),但太过严谨完美的铺展反而失却了人性的温度,“就像AI画出来的人其实并不生动,没有生命力,他的眼泪是计算出来的,而不是真正从眼睛里流(lǐliú)出来的。在创新这条路上,人艺是弄潮儿,但我们记着老院长曹禺先生的那句话‘龙马风神、骆驼坦步’,要往前走,更要(gèngyào)一步一个脚印。”(北京日报(běijīngrìbào)记者 高倩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